專題文章:生涯探索同時加上情緒調適的生命教育對象應該是誰?臨床心理師透過演講所悟出的生命本質竟是...?
1548
次閱讀
張銘倫臨床心理師受邀至新北市永平高中,來呈現生命教育的演講,不管是生涯探索,還是情緒調適,都是生命的一部份,也發現高中生家長對於選填志願普遍來說感到焦慮,也許家長才是需要生涯探索同時情緒調適的生命教育對象啊!在體育館中11個班級一起熱烈互動之後,講者離開時看到還有另外兩個畢業季活動正在辦理,感到熱鬧與離情依依,這種彼此投射之後的互相同理,也帶出生命的本質,原來就是熱熱鬧鬧的來,然後依依不捨的走。
綠意公園旁邊的校園
6/3(五)我如平常上班時間出門,搭捷運到頂溪站,正在研究一般公車路線時,免費接駁車來了,我便搭上去,終點站是一座很大很漂亮的公園,經過清晨大雨洗刷得綠意盎然。
大約走一百公尺便是永平高中大門口,簡單表明來意後,校門口警衛也知道我是要來生命教育演講的老師,通報輔導室之後放行,我便進入校園。
李組長簡單寒暄,領我在輔導室的客座區坐下。輔導室尚未開冷氣,我穿特殊材質的上衣幾乎汗流得前胸貼後背。
不管是生涯探索,還是情緒調適,都是生命教育的一部份
主任稍後和我寒暄,提到永平高中由三分之二新北學生和三分之一台北市學生組成,高一課程已有生涯探索,所以本次生命教育演講期待心理師講解情緒調適相關主題。
隨後專任輔導老師向我提到,她向學生宣傳本次主題是生涯探索,我澄清因長官期待而變更主題方向。
因為集合學生會花掉30分鐘,演講只剩下30分鐘,主任很擔心找不到心理師來講,怕時間太短令心理師無法發揮,我笑著向主任強調30分鐘演講時間「非常好」。
主任並且聊到高三學生可能有模擬面試的需求,我順勢宣傳隔天我要南下帶領「創造自我品牌」工作坊。本來約定演講結束後我要觀看校方蒐集的推甄面試考古題並且拍照,後來忘記了。
關於選填志願,家長比子女還焦慮
主任還提到,家長對於子女未來面臨混亂的選填志願方式非常焦慮,問我會不會焦慮,我說不會,因為還很久才會碰到。主任說她也常這樣跟家長說,碰到再好好研究就好了。我問「那家長有比較放鬆嗎?」
主任說「不會,還是很焦慮。」
我想,十二年國教、升學體制的混亂、大學選填志願,這些議題有可能心理師進高中校園主講親職講座時會碰到。
主任說「不會,還是很焦慮。」
我想,十二年國教、升學體制的混亂、大學選填志願,這些議題有可能心理師進高中校園主講親職講座時會碰到。
提早10分鐘進禮堂測試ppt,學生還未入列,我被小型劇院型的場地所震懾。換上高跟鞋,主任笑我「有長高」,這種大場地更應該「長高」,讓嬌小主講的我不會被埋沒在背景裡。
學生陸續進場,教官在台上管秩序並催促學生加快腳步,就坐完畢又訓話大約10分鐘,我也在旁邊「罰站」,我憋笑著想,待會要不要改變腳本,臨時加戲,現場調查學生面對教官訓話的壓力程度為何,又想到第一次來最好保守一點,給人家留個好印象,便作罷。
學生陸續進場,教官在台上管秩序並催促學生加快腳步,就坐完畢又訓話大約10分鐘,我也在旁邊「罰站」,我憋笑著想,待會要不要改變腳本,臨時加戲,現場調查學生面對教官訓話的壓力程度為何,又想到第一次來最好保守一點,給人家留個好印象,便作罷。
體育館中的互動式演講
簡單幾張投影片之後,進入重頭戲「分享最讚的一件事」,我自此時便一直在台下移動,最左邊的班級代表率先自願分享,分享完同學自動鼓掌歡呼,其他同學則依認同度比「讚」。
我要分享者自己數自己獲得幾個讚,又油又皮的學生說「300多個吧」,在招募下一位自願分享者時,我順勢走到最右邊去指定,有如開演唱會一般,達成某種「恐怖平衡」。
第二位分享者講了個冷笑話,我也哈哈笑。第三組也指定「來,後面的班級有沒有自願的?」
「跟我們大家講一下,你是誰?怎麼稱呼你?」最後左前方和中前方皆有自願者,便加快腳步分享和投票完畢。
我要分享者自己數自己獲得幾個讚,又油又皮的學生說「300多個吧」,在招募下一位自願分享者時,我順勢走到最右邊去指定,有如開演唱會一般,達成某種「恐怖平衡」。
第二位分享者講了個冷笑話,我也哈哈笑。第三組也指定「來,後面的班級有沒有自願的?」
「跟我們大家講一下,你是誰?怎麼稱呼你?」最後左前方和中前方皆有自願者,便加快腳步分享和投票完畢。
體驗結束,和大家討論壓力的身心反應才是重點,我就從最後一個分享者開始討論回去。
場子炒熱之後,缺點是開始吵雜,我用兩個方法把大家的焦點抓回來:
一、麥克風嘟向正在講話的學生,要他回答問題。
二、分享壓力因應方法,我讓分享者起立講一個因應方法,其他人也使用過此方法要舉手,其他人因為都在聊天所以沒舉手,我要分享者再講一個其他人也用過的、會舉手的方法。
(分享者思考時會有片刻的沉默,其他聽眾因這沉默會停下聊天,關注分享者,達成彼此牽制,稍微收攝現場過於分散的注意力。)
場子炒熱之後,缺點是開始吵雜,我用兩個方法把大家的焦點抓回來:
一、麥克風嘟向正在講話的學生,要他回答問題。
二、分享壓力因應方法,我讓分享者起立講一個因應方法,其他人也使用過此方法要舉手,其他人因為都在聊天所以沒舉手,我要分享者再講一個其他人也用過的、會舉手的方法。
(分享者思考時會有片刻的沉默,其他聽眾因這沉默會停下聊天,關注分享者,達成彼此牽制,稍微收攝現場過於分散的注意力。)
討論結束,我才走上台,讓大家觀看七分鐘的影片,影片結束,簡單結尾,剛好收在高潮過後有點沉澱之時。
現場沒有大時鐘,我把手機放在口袋方便看時間,但也只有開始前、教官還在訓話那時拿出來看過時間。我想我有內建生理時鐘,時間應該差不多剛好半小時左右。先前知會過了,還和同學們拍了比讚大合照。(剛好一氣呵成,分享後的比讚評值,對應學生對於臉書讚數比較的患得患失,最後的平衡報導是:能自己給自己按讚最重要。)
原來生命的本質就是熱鬧與離情依依
最後還有感謝狀和紀念品,學生留在原地,教官繼續訓話,我換回平底鞋,李組長領著我離開,當天校內有三個活動,其中一個包括畢業典禮彩排,瀰漫一種熱鬧又離情依依的感覺,也剛好對應我今日來此工作的整體感受。
本文作者
張銘倫,臨床心理師,著迷與關注個體和環境氛圍的互動,互動歷程當中,投射性認同如何運作,嘗試將運作語言化、文字化,不但作為一種敘事文本,也作為療癒的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