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:能夠讓行動心理師持續工作的魔法因素,需要不斷哀悼的助人受傷
2051
次閱讀
行動心理師能夠持續工作下去有許多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因素,可以信任又很牢靠的社工夥伴扮演決定性的角色,但卻是整個助人工作產業當中最容易新陳代謝的部分,替代性創傷不但容易發生在協助搶救重大災難工作的志工、軍警身上,也發生在一般日常。
<行動心理師 職場風情系列報導之二:對夥伴,需要哀悼的部分>
滿腔熱血,投入,又離開...這樣的助人受傷戲碼不斷上演
最近知道一個在安置系統中合作不久的社工夥伴要離開,我覺得很惋惜也很難過,因為在合作過程中,她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和我討論、凝聚共識、願意在諮商室外承接孩子的情緒,我們搭起穩健的臂膀穩穩接著被安置的孩子,在社工有這麼多被期待的業務和行政量之下,能願意這樣的付出是非常不容易,當然對方離開後,將有另一位我也熟悉的社工來接班,但那種當下知悉對方將離開的感覺中,除了有難過、不捨、遺憾,還有一種「習慣感」(如:阿,又來了--這樣的感覺)。因為這段工作時間,已經遇到不少欣賞的夥伴陸續離開......
人我小編:「習慣感」?莫非是「習得無助感」?
讓行動心理師能工作的魔法因素,堅實的旅鼠夥伴?
我工作的對象大多是社福單位和機構內的兒童青少年,因此常常需要跟社工夥伴合作,過程中我不禁敬佩社工夥伴的熱情、積極、投入,這些都是支撐起孩子能持續諮商的魔法因素之一,因為這些系統夥伴的協助,如:要先初評孩子是否需要心理諮商服務?多次會談一次?撰寫報告、申請評估會議與討論、媒合諮商師、討論目標、策略、行政事項(如租借場地、寫會議報告等)、諮商開始、「接送」孩子前來諮商、儘量每次諮商前後確認孩子狀態、如諮商師需要知道家長的狀態,社工還要去家訪或電訪來確認、孩子在機構中有臨時突發狀況要處理、機構主責社工因應、再持續和諮商師討論孩子狀態,好協調機構做因應處理...
以上,無限循環...
與家庭工作需要系統觀,行動心理師的工作背景也需要系統觀,這系統當中有一群不斷壯烈成仁的夥伴
以上還只是我的粗略理解,但其實要看的是,一個被安置的孩子代表的是一個「家庭」有問題發生了,「家庭」裡面有很多的人,舉例:爺爺奶奶、外婆外公、爸爸媽媽、二媽小媽、手足、大伯叔嬸...等,重要關係人皆由這位社工夥伴去談、去處理孩子被安置前後(或返家前後)的關係與環境等等,而一個家庭會有很多的「議題」,尤其被安置的孩子,主要會有「嚴重受暴、被性侵猥褻、目睹暴力」等等議題,這些也是由一位社工夥伴來介入處理(有時也會有不同系統社工介入),視情況連結諮商等。這些是要有多大精力、專業度、能量才可介入一個家庭、一個個創傷又扭曲複雜的關係中,尤其又要背負龐大的行政量時...厲害的是,社工似乎都已習以為常,或是習於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家庭處遇。
所以一位社工夥伴要有多大的「莫忘初衷」、要有多少的熱情和助人特質才能專注在個案工作上呢? 或許離開、轉調、因病休息等等,也是讓自己能恢復電能的方式吧,讓那個助人者的踏板可以踏慢一些些、耗竭晚一些些吧。
人我小編:攝影師會珍惜手中高貴好相機的快門數,機車的剎車皮也在里程數高的時候才需更換,換一次也沒多少錢。社工朋友心累耗損誰來珍惜?不斷陣亡的士兵又不愁沒有新兵投入,好長的戰線,人力成本是高還是低?
或許在這些承接了許多創傷、衝擊、憤怒、矛盾、悲傷情緒的社福系統中,就是需要用這樣不斷換新血的方式來挺下去,突然也能理解,或許這些創傷情緒型塑了第一線人員一個替代性創傷的經驗吧。
唉,繼續好好咀嚼這些需要哀悼的時刻。
本文作者
Sarita,諮商心理師,在桃園一帶跑行動,期許自己也能成為助人系統當中堅實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