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:如何帶著孩子面對霸凌?臨床心理師分析四項原則給你聽

作者:info於 2017年03月23日 03:13:51
2606
次閱讀

如何帶著孩子面對霸凌?教孩子恫嚇打回去嗎?教孩子嗆賭,還是幫助孩子提升人際溝通、危機管理及解決衝突的能力呢?處理霸凌之方式眾說紛紜,有人說找大人幫忙,有人主張自己走開,有人則主張以暴制暴,在某些危機情境下,孩子必須先保護自己免於受傷,然後再協助孩子釐清他如何評估事件、他可能有的選擇和可能的後果。



教孩子嗆賭,還是幫助孩子提升人際溝通、危機管理及衝突解決的能力呢?

霸凌絕對不是少數人或是「弱者」才會遇到的事情,被排擠者有時沒有任何原因就遇上了。從小引導孩子正確處理霸凌,有助提升孩子人際溝通、危機管理及衝突解決的能力。

理霸凌之方式眾說紛紜,有人說找大人幫忙,有人主張自己走開,有人則主張以暴制暴。以適應性的觀點來看,在不同的狀況下,強調的優先順序不同,例如,某些危機情境下,孩子必須先保護自己免於受傷;另外,孩子當下覺得重要的事情,和大人也許不一樣,例如:孩子當下希望欺負他的人能被處罰;大人則希望孩子可和他人保有良好關係。

心理學的人際交流溝通分析理論中,提到四種人際溝通型態:

  1. 我好,你不好
  2. 我不好,你好
  3. 我不好,你也不好
  4. 我好,你也好

 

我們可以分析各項處理方式之優缺點,供孩子思考判斷。

 

1. 我好,你不好

行為表現:告狀,且目的是讓對方被大人處罰。

優點:暫時出了一口氣。霸凌行為出現表示關係存在權力不平等,例如:人多欺負人少;高大欺負弱小。若告狀是為了讓對方受罰,便是藉由讓更有權力的老師或大人介入,來處罰對方。

缺點:大人無暇或無法處理(例如:沒親眼看到);大人處理不當(例如:覺得一直告狀很煩,反而罵告狀的人);被處罰者懷恨在心,藉機挾怨報復,或等大人不在繼續霸凌。

 

2.我不好,你好

行為表現:無條件退讓、委屈求全。

優點:可暫時避免眼前的紛爭。

缺點:霸凌者可能因得逞而越演越烈;受霸凌的一方長期下來情緒過度壓抑,容易衍生憂鬱情緒。

 

3.我不好,你不好

行為表現:以暴制暴,被打就打回去。

優點:當霸凌者沒有絕對優勢時,可能會暫時打消欺負你的念頭。

缺點:使霸凌者更有藉口繼續欺負孩子(他也有打我);雙方產生更多敵意,關係品質惡化,產生報復循環。

 

4.我好,你也好

行為表現:使用「我訊息」(I message) 溝通,先具體描述事件,再表達自身感受及影響,最後說出自己的期待。即使要請大人幫忙,也是基於想有一個公平的處理方法,而非只是為了讓對方受罰。

 

「我訊息」的例子

      具體事件:你一直叫我「禿頭」,

      自身感受:我覺得很生氣,

      期待:我希望你叫我的名字。
 

優點:孩子不依賴大人,自己學習溫和而堅定的表達立場;可藉此過程學習適當的溝通技巧,並學會爭取自身應有的權益。

缺點:在整個大環境不利或默許霸凌之情境下,對方可能依然故我;當爭取權益的行為受挫,孩子會更退縮,或更不願好好表達。



以適應環境的觀點來看,每種方式都有優缺點,但暴力不能解決問題,越講求平等、尊重的環境,孩子越不需要粗糙地用「以暴制暴」或「委屈求全」的方式自保。

 

面對霸凌,用「我訊息」來溝通,讓「我好,你也好」。



本文作者

顏孝羽臨床心理師,上海人幼教育心理諮詢師、上海和睦家醫院臨床心理師,聊聊心理治療所兒童身心醫療專家顧問,專長為ADHD,自閉症,發展遲緩。

想認識更多顏孝羽臨床心理師嗎? 請按此


 

如何帶著孩子面對霸凌?臨床心理師分析四項原則給你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