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:不要為小孩的本性貼上負面標籤,身為父母的你應該這樣回應...
3090
次閱讀
當父母提到「你很壞」的時候,關注的焦點在於較為穩固不變的「特質」,而不是可修正的「行為」,孩子內心會想「既然我在爸媽的眼中是個壞孩子,好吧,那或許我就是這麼壞」;孩子會感到氣餒,這樣的經驗累積多了,就會自暴自棄,之後容易伴隨不適切行為發生機率的上升,父母也就日益印證內心對孩子的假設:「看吧,你就是壞!」那該如何回應孩子的不當行為舉止呢?請見本文內容。
孩子的衝動行為快速,父母的負面標籤也產出迅速
大寶、二寶兩人在玩耍,玩著玩著,大寶搶了二寶的玩具,身為爸爸的大雄看到後制止:
「大寶,你怎麼可以搶弟弟的玩具呢?你很壞喔!」
常常去上心理成長、親職教育課程的媽媽宜靜說:
「把拔,你不能對大寶說『你很壞』啦!」
大雄覺得莫名其妙:「搶玩具不是壞,那什麼才是壞?不然我要說什麼?」
當父母提到「你很壞」的時候,關注的焦點在於較為穩固不變的「特質」,而不是可修正的「行為」,孩子內心會想「既然我在爸媽的眼中是個壞孩子,好吧,那或許我就是這麼壞」;孩子會感到氣餒,這樣的經驗累積多了,就容易自暴自棄,之後也容易伴隨不適切行為發生機率的上升,父母也就日益印證內心對孩子的假設:「看吧,你就是壞!」
「壞心眼」、「差勁」、「笨」、「豬啊你」、「你真糟糕」…諸如此類,帶有負向價值判斷的語句,身為父母的你,有沒有常常順口說出來?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也許幾小時、半天之後,父母早就忘記自己說過這些話,但是敏感的孩子就會讓這些話語往心裡去,彷彿一種銘印效果,改寫了孩子內在自我價值,型塑孩子的信念與生命腳本。
為什麼會不經意的說出口?搞不好自己都沒發覺自己說過這樣的話﹗那是因為從小到大,我們也是聽父母這樣「管教」我們,古有明訓,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,罵兩句就反彈或崩潰,簡直就是不受教!甚至有父母這樣想:「我就是要給孩子放一點死病菌,這樣孩子出社會之後,才不會經不起挫折,才會有抵抗力﹗」也有父母深怕過於溺愛孩子,孩子將來長大成為別人眼中的「媽寶」、「靠爸族」,而矯枉過正的做出反向行為,或是藉此合理化自己的失控管教。
有問題的地方在於「行為」,而不是「人」本身
所以,父母看見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而進行管教時,提到「你很壞」,可能會有哪些缺點呢?
- 特質是較為穩固不變的個性或心理特性,對孩子的特質下了一個負向價值判斷,形同對孩子貼上一個撕不去的標籤,影響孩子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感的形成與建立。
- 這樣的負向指責,容易讓孩子感到灰心、氣餒、氣憤,當孩子產生這些情緒,縱使父母之後再有好言好語,或是後續的期待或指令,孩子就都不願意聽從。
- 這些負向指責,容易讓孩子累積許多不必要的羞恥感與罪惡感,孩子會因為想避免犯錯受責罵,不但壞行為不做,好行為也受抑制。
- 根據「自我應驗預言」-- 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,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,當父母對孩子說「你很壞」,自己和旁人在往後的生活裡,有意無意的以面對一個壞孩子的方式來互動,那位「被標籤的黑羊孩子」,受到影響與暗示,也以不適切的行為來回應周遭的人,漸漸的,當事人和周遭家人都印證了「壞孩子」標籤和預言。
促使想要出現的行為發生
那該如何回應孩子的不適切行為舉止呢?
就是要將關注的焦點轉換至「可修正的行為」,有三個回應方向可參考:
1.不適當行為造成的後續影響
「大寶,你搶弟弟的玩具,弟弟難過哭哭了。」
2.不適當行為造成的後果
「你搶弟弟的玩具,弟弟也來搶你的玩具,這樣你們兩人都無法好好玩玩具。」
3.除了不適當行為之外,有何適當行為可選擇
「你可以先玩其他玩具,等一下弟弟玩好了你再玩。」
「要不要試試看,怎麼樣才可以一起玩?」
「要不要試試看,和弟弟交換玩具玩?」
如此一來,有問題的地方就是在「行為」,而不是「人」本身,不當管教通常在於父母不適當的回應方式;較佳的回應方式的確要動腦筋,停下來,想一下,在不適當的行為還來得及修正之前,不要隨意否定一個人。
本文作者
張銘倫,臨床心理師,有時候也會太快而犯錯,但從不放棄慢慢地思考。
親職教養、育兒諮詢、腦波注意力檢測,歡迎聯絡我們 或 Line (Line ID 搜尋: @bu.com.tw)預約。
想要知道更多正向教養方式嗎?六月份邀請親職專家帶領親職講座、六週工作坊。
七、八月份,社會情緒.認知.人際行為-遊戲療育團體,敬請期待! 想知道小孩們將學到什麼? 請參考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的文章,社會情緒的訓練目標